读书笔记-毛泽东自传

Published: Wed 18 September 2024
By Ray

In 2024.

tags: life

上次读《毛泽东自传》是在大一,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觉得非常的牛逼,读完以后我也可以变得和主人公一样牛逼。今年遇到了很多迷茫的事情,找不到成长感,我想把阅读作为突破口,于是重新读起来这本书。这次看的是英文原版的《红星照耀中国》,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对毛泽东的采访,其它部分包括斯诺本人在延安以及甘肃的见闻,对彭德怀,张学良等人的采访。

读英文版的主要目标是看看没有被删改过,甚至没有被翻译过的原文,另一方面也是想提高一下自己的英语水平,在美国六年了,但是英语永远是上班够用,生活上永远不够用。读起来最大的问题是生词太多,很影响阅读节奏,也有一些影响理解,另外部分句子的语法实在太绕,有种GRE阅读的感觉。零零散散的读了几个月时间,一小时最多读个十来页,就会很累,需要休息,正文部分一共有800多页,周末读的快的话可以读个大几十页。我的词汇量一直差,初中的时候听写单词,不打小抄的话,被老师叫去办公室背单词,我甚至连饭都吃不上。不管怎么说,希望之后的六年到六十年,这一块能有所进步吧。

这次读这本书,不是想读大人物的故事,而是想读当主人公还是小人物时候的故事,读读别人二三十岁时候的状态,以此来解决自己现在的迷茫。整体读完,印象最深的就是,不确定性。教员小时候家里是想让他当会计记账,将来接手家里的生计的,但是教员就不喜欢读书,离家出走几次,后来跑到长沙,依然是以离家出走的方式。教员在长沙还当了半年兵,打过零工,后来找上学的方式,是读报纸上的小广告,前后报名了五所学校,都交了各一块大洋的注册费,有的学校读了一个月就跑了,最后在师范学校读了五年,拿到了文凭。之后又跑到北京,找李大钊介绍了份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在那里偶尔会遇到胡适,被人看不起,后来教员给胡适开的回来的条件就是,当北大图书馆的馆长,非常的爽文情节了。现在的年轻人遇到的困难,他当时也遇到过,最大的困难还是没钱,比如说在长沙上学,就没学费,他就和家里要钱,他爸倒真的也还给了,特别是去读会计学校的话,费用就能全包。有句话叫,伟大无法被计划,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读书读的好的人,后来成了行政官员,比如说周恩来,从小叛逆逃学的,后来大都成了军事主官,比如说彭德怀。教员本身也是非常不喜欢学理工科,喜欢文史,这些事情,放到现在的学生身上的话,是很难被学校和家长接受的。只是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一切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现在的社会比较分明,也比较僵化,我生活的环境里,大家对于不确定性还是非常恐惧的,我这些年的人生选择,也都是极端保守的,只是呢,不确定性本身是存在的,不是说我们要拿不确定性去赌什么,但是我们要学会接受不确定性的存在,特别是现在的经济周期又到了大调整的时候。

其次是,阅读运动的重要。教员一直就很喜欢读书,很多书是我只听过名字但根本就没看过的,比如说《资本论》,《进化论》,《国富论》之类的开山立派的书,对我来说都是上古天书,只听过名字。他当时没正经工作的时候就专门去图书馆看书。此外,运动也是专门的一项事业,游泳,徒步,都是他热爱的运动。好的身体当然重要,但是另一个角度是,教员本人从来没有受过大的战伤。当时的林彪同样如此。而胡海东,作为开国大将里的第二号人物,在抗日战争后期就不怎么能工作了,当时他和彭德怀南京开的是同样的悬赏金额。而当时受过电刑的一些人,很早就去世了,比如说陈赓,比如说任弼时,据说电刑对心脏的负担特别的大。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运动和健康本身是一切的本钱。此外,写作和搞聚会也是大头,教员在国民党的宣传口干过,本身就写了很多诗词以及文章,再后来的样板戏和口号的宣传,也可以算作是写作的一种扩展。搞聚会的话,教员,周,在一个地方,就搞一个地方的各种组织和聚会,绝大部分当然是无果了,但是办的多了,也就会办了,后来发家的时候,这个技能点是最最宝贵的。旅行和实践也很重要,教员当时就没钱出去,就在长沙边上的县城,带着几个朋友一起转了转,这几个朋友后来有的死了,有的投了国民党,有的留在了红军。那段经历他好像也写成了农民运动的报告。

最后是乐观。很难说乐观本身,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漫漫长路,看到书中提到的人名后来的死亡比例,我真觉得造反这个活还是不能干,太可怕了。我们可以说乐观是因为大局观,或者说,思想,见识,但是,在看不到前方的时候,能安心的一步步往前走,这本身就需要最大最大的乐观了。这种乐观,和信仰是交织在一起的,相信前方有路的信仰,但我觉得在日常生活里,我更想用渴望来代替这个词,我想做一件事情,因为这种渴望,我才一直在坚持,也是因为当时的渴望,事情最后成与不成,反而都是可以接受的了,因为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说完对于迷茫的处理办法,书中我看到的另一个视角是代际冲突。教员和父母的冲突,一直就没怎么停过,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被逼到要跳井,最后在井边谈判的结果是,他单膝下跪磕头,来换取打的时候轻一些。好像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永远是要一头压着另一头的,这就带来了无尽的委屈和反抗,最极端的故事是哪吒的剔骨还父的故事了,好像和平相处,平等相处,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情。书里另一处情节是,彭德怀小时候因为讨厌奶奶抽鸦片,就把她的鸦片全烧了,奶奶召集了家庭会议要处死他,最后是他的舅舅(他亲妈死的早)发了话,说,养不教,父之过,把责任推到了他父亲头上,最后才没有处死他,而是赶了出去。过了几年之后,彭德怀当了军官,路过家乡的时候,奶奶就完全是另一种态度,低声下气,还哭穷,最后彭德怀留了些钱给老太太,老太太开心的说,他是全家最孝顺的孩子了。就还是要一头压过一头。

总结起来,面对迷茫,其实也没有什么黑魔法,多阅读,多运动,多尝试,多做,少想,这一生,就已经算是充实而有意义了吧。

links

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