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富爸爸,穷爸爸

Published: Tue 22 February 2022
By Ray

In 2022.

tags: life

自从开始了新的打工生活,节奏一下子就慢了下来,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迷茫和焦虑,也许只有暴富才能解决这种心理问题吧。带着对财富的渴望,我翻开了很久之前的一本书,《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直到今日,依然在Amazon上有着Best Seller的标签,以及几万个review,作者光是这么一本书,就赚了不少银子啊。写作是个很古老的行当,所谓的励志学与成功学(贩卖焦虑)同样也是古老的行业。近期翻到的其它书有写雷军的《一往无前》,以及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以及吴军的《浪潮之巅》,它们都给我一种言过其实的感觉,然而人家赚钱啊。

简单列一列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感受吧。

动人的故事

这本书前半部分有几个小朋友的故事,作者自称小时候他和他的小伙伴有两个爸爸,富爸爸和穷爸爸,以此来讨论不同的财富观念带来的分歧与后来的命运。期间,有两个有意思的小插曲,分别是两个小朋友通过提取牙膏皮里的铅来造假硬币,以及建立漫画图书馆来收门票致富。我十分怀疑这些小故事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作为一本书来说,这些小故事足够的动人与有趣,同时也阐述了作者想表明的"钱生钱"的观念。

以小朋友作为视角,天然能够让读者反思,那些从来如此的道理,比如说努力工作,真的就对吗?那些大道理,真的能解释小朋友看到的一些矛盾和分歧吗,还是说,那些大道理只是简单的逃避现实呢。

这本书的用词比较简单,我读的时候也没翻太多字典,但作者的这种框架与节奏的把握真是一流,从小时候的事情讲起来,让大家也能慢慢读下去。我发现我也确实只对这些动人的故事印象比较深。以后我写东西我也要学习这一点,多讲动人的故事。

买房与积累资产

也许在那个时代,买房子之类的操作还是很前卫的,但是放到2022年来说,不管是中国美国,大家炒房子都炒了好几轮了。甚至说,努力工作不如炒房。这放在我身上真是血淋淋的教训。2015年的10月份我签的微软苏州的offer,2016年3月入职,这半年的时间,苏州的房价翻了一倍。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早半年入职,买房子就是150万,我当时入职,就要300万以上了,我当时一年的工资是20万左右,一下子就要多付出7.5年的收入。而我卑微的收入,还要上税,还要供我日常开销,我可能还会生病失业,真是人不如房子。

同时,从金融的角度来讲,一个年收入20万的程序员,只相当于按5%年收益的一笔400万的理财产品而已,5%并不算高,400万相对于300万左右的房子来说,也不算离谱。而且人是会生病失业的,400万可不会。我刚入职的时候,想想自己读这么多年书,每天辛苦上下班,其实也就只相当于路两边林林总总的公寓楼中的一间小小三居室创造的收入,真的是挺难过的。

现在入职狗家以后,面临的情况也差不多,美国的房子在疫情期间暴涨翻倍,早几年留在硅谷的人们,早就习惯了中国的印钱之后房价暴涨的节奏,这段时间纷纷资产翻倍甚至好几倍。可怜刚入职的我,看来看去,加州乃至美国大部分的房子,都已经是负现金流了,而股票也是历史高点,美股已经涨了十几年,如果再来一遍2008年的事情,跌个50%,我也毫不惊讶。比特币也在三万和六万之间跳了两回。总结下来就是房子,股票,比特币,都不太靠谱啊。留着美元在手里的话,美国这个印钱的办法,美元更不靠谱。

《富爸爸》这本书里提到的,也就是房子啊,股票啊,之类的投资。只是作者工作的时候,七十年代是美国经济相对紧张的时候,我当时买车的时候,dealer说,七八十年代他们买房子利率能到30%,根本没办法贷款,我们现在买车信用不好也就5%的利率,何必纠结。书里的观点是,只要你留意,就总会有好的机会。这个观点单独拿出来就有点神棍了,而且作者的具体的办法,放这个时代也并不好使。只能说,四处留意吧,万一哪天有机会呢,是吧。

标题党

书里后半部分是挺多激进,甚至说有些神棍的内容。不过作者自己也说了,这是推销的一部分。书里讲到,当时作者写了本书,出版社建议叫《xx经济学》,作者执意起名叫《想发财,就别上大学》。这样的内容会有争议,但是呢,这样的东西才卖的出去嘛。多年以后,我已经受够了UC帖子的各种震惊标题,这种推销手段搞的多了,也真的让人反感啊。只是呢,多少还是要学一点的,如果我哪天真的要去写书了,肯定也要搞个好卖的标题啊。不过现如今,仅仅是这种争议和震惊的标题,也很难畅销了吧。

不断学习

作者的观点之一是,learn more and more about less and less,也就是说在尽量多的领域,掌握基本的知识,而不是去深究。这一点我的体会是,我在苏州打工的时候,日常工作之无聊,真让人觉得来个高中生也能做得了,那些专业技能,比如说报税做账,比如说买卖房子,真的需要几年几十年的辛苦钻研吗?我是觉得大部分的岗位能很快上手,可能搞个半年就很熟练了,比如说卖房子的事情,当中介的门槛并不那么夸张。同时,路确实也是越走越窄,我现在找工作就非常非常讲究背景的匹配,最好是去另一个公司的同一个岗位,做非常类似的东西,这样真的是路越走越深,也越走越窄了,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此外,作者说他会去听公开课,会去听讲座,会去学习不同的内容。那个时代可能大家的想法还没有这么开明,有些人还是挺抵触不同的知识,现在公开课的平台就很多很多啦。还是要学习很多领域外的内容啊。比如sales,比如marketing,比如management。

避税与开公司

美国的税法真的博大精深,书中提到一条是,如果卖了房子并且赚了钱,同一年又买了更贵的房子,那么,赚的这些钱不用上税,直到最后卖掉最后一套房子再上税。同时这是一条federal law,这也就意味着可以卖掉加州的房子,再去凤凰城买。房子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此外我这两天看帖子,说是炒股的时候的wash sale,同一支股票,前后三十天买卖的时候,如果亏了,不能用来抵税。另外,持有股票一年以上,可以按长期利率所得交税,税率会低一些。这就有个很复杂的规则了:你卖的到底是啥时候买的股票。比如说,先卖最早买的,这样可能卖的那些股票是比较便宜的,也就是说,你赚的更多了,那可能要交更多的税,但也有可能,因为买的早,超过了一年,交的税反而会少一些。此外,你也可以选择先卖最便宜的股票,或者先卖最贵的股票。

这些东西真的让人头大...要是知道这些关于税务的信息,真的会死得很惨啊。

最后的总结

当然,书里的信息千千万万,如果让我总结的话,就只有两条,一条是主动去寻找盈利的机会,一条是真正去行动。在这个时代,总有人在抱怨贫富差距在变大,总有人抱怨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阶级越来越固化。这对穷人来说是坏事,但是如果我们有机会成为富人,这一切就都是好事情了,那么,如何成为富人呢?这个时代依然在不断变化,有变化,就有新的机会。与其难过不如早点行动吧。这次找工作面试的时候,不管是Amazon还是Google,都有人和我说,bias for action,勇于行动。也许真的去尝试一下,就会有真正的机会呢。

今天我想说的最后一点是,风险可控,managed risk。只去投资能赔的起的钱,失败千千万万次,只要成功一次,就够了。如果真的all in了,那,失败一次就万事皆休了。

退学之后,也算是去了最心仪的公司工作,也算是个圆满的结局了。用同学的话来说,Google是程序员的延安啊。只是,下一步我不知道做些什么了,就很少有那种强烈的渴望,比如说读下来一个phd,比如说去Google。心底真正渴望的,还是发大财,改变命运吧,希望以后的时间,可以不被凡俗世尘所阻拦,可以更自由自在一些。起码,知道自己渴望什么,也是非常非常好的事情啦。

以上。

links

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