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

Published: Sat 09 February 2019
By Ray

In 2019.

tags: life

今天晚上看了《流浪地球》的电影,期待了很久,看的时候也觉得非常的值得,趁着现在还兴奋,来写篇博客记录一下此时的心境吧。

Irvine是个很神奇的地方,很多时候会给我一种还在国内的感觉,这次看的电影应该是原片从国内拷过来的,影片开头的IMAX的倒计时广告甚至还是全中文的,之后也出现了经典的龙标,记得这部电影的批准号还是2009-001吧。IMAX的影厅也很大,戴着眼镜,沉浸在科幻的世界中,依稀感觉自己回到了和哈工大科幻协会的同学一起去看《异星战场》的时候,只是身边的同学呢,已经从大三,变成了四位在读博士。《流浪地球》在海外上映的IMAX的影院并不多,我们从宿舍开车十来分钟就能看到电影,其实是很幸福的。此时此刻,美国东部好像正在经历暴风雪,加拿大都要零下四十度了。嗯,Irvine是个好地方。

接下来我们先来吐槽电影吧,我觉得这部影片反映出了刘慈欣的作品的最大的特质,那就是尬。《三体》里程心的描写我就觉得非常的尬。刘的小说里理工科高校的航天专业的班级里总会有一两个绝世美女,直到我到了哈工大以后我才发现,真实的世界里,这种班级可能一个女生都没有,如果有,也不可能超过两个,我本科的班级就是两个。《科幻世界》的主编(还是副主编?)姚海军在哈工大讲座的时候,我跟他吐槽过这个问题,全场的同学听到我提问后也都表示感同身受(主要是笑场),他说,他会帮我转告刘慈欣的。电影里就有很多很尴尬的情节,比如说电影刚开始的几分钟,完全是由旁白来介绍故事的背景,搞的我总以为自己在看影片最后的结尾了。影片里女主基本上也没有用处,除了最后播报的时候,然而这里换个男主去播报也是可以的。

当然,我喜欢科幻,喜欢刘慈欣的小说,是因为它有好的地方,那就是故事背景的设定。流浪地球,而不是发射飞船,本身就是非常新奇非常夸张的念头。刘对此的解释是,人类需要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只靠飞船是没办法复现整个生态环境的。这样的设定,会让人觉得有一定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就让科幻小说非常的值得玩味,也许真的有一天,真的会这样呢。这种飘渺的可能性,正是科幻最大的魅力。而刘的小说的点子,总是最新奇的,即使是放在世界科幻,放在历史长河里,也都是非常特别的。这部电影也在努力表现出在这种场景下,故事中人物们的悲欢。宏大的背景,加上个人的努力与无奈,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非常舍不得看完的一部电影。具体的电影故事,我就不多剧透了,相关的讨论也很多了。

接下来讲讲我看科幻的一些故事吧。很早的时候就喜欢看科幻小说,印象里最早接触科幻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的《科幻世界》的封面很科幻很精致,我也能从那些虚拟的故事里读到未来,读到人物的情感。我努力的每期都去买,有时候在旧书摊上会找到比较老的,九几年的《科幻世界》,也都会留下来。那时候记得最多的名字,除了刘以外,还有韩松,王晋康,后来应该是到了高中的时候,还有夏笳(主要是照片好看)。还有个很特殊的名字,陈揪帆,之所以有印象是因为看过他的小说,而他的名字,还出现在一本《等你在北大》的那种写给高中生的励志书籍里。后来发现,真的是同一个人。那时候对大学也是充满了希望,觉得我也能考上很好的学校,写很好的小说。

科幻对我来说,是属于理科生的浪漫。不同于那些才子佳人的名著,科幻讲述的是未来,我们在构想的故事,也许真的有一天会发生。星辰大海,遥远的未来,本身就有无尽的可能。小说对我来讲最大的意义在于那些人物的情感,我最喜欢的小说是韩松的,他描写人物和故事就没有刘的这么尬的感觉。初中和高中我都过得很辛苦,《科幻世界》这种小小的杂志,也被称为闲书,只是呢,那些触摸不到的故事,就好像黑暗里的一点点火种,让我觉得学习理工科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浪漫的,等我考上好学校以后,我也要写故事去表达,去传递那些情感。那时候就觉得北大非常的好,陈揪帆应该是在北大,同样以北大为背景的《此间的少年》一度是我最喜欢的小说,后来因为此生考不上北大了,我又想申请华盛顿大学的硕士,因为它的作者江南是在华盛顿大学读的博士。再后来我也没申请到华盛顿大学的博士,后来有一天和在Washington University at St Louis的同学聊天的时候,他说他们学校的医学院是北美前三的,我突然反应过来,这个说法我在哪里听过,查了一下发现江南大大是在WU而不是西雅图的UW读的phd...

我们接着说科幻。现在《三体》火的我都不想去聊它。《三体》第一部发表的时候,据说是赶上了XX多少周年,所以没办法发布单行本,我初三那一年在《科幻世界》上看了能有11个月的连载吧,真的是很折腾也很痛快的事情。印象最深的就是智子那里,当时就一直想着,怎么可能能用两个智子锁死一整个星球的文明,后来等到了下一个月的杂志,读完以后又发现,一切又是这么的合理和自然。对于一个初三的学生,这种感受是非常深刻的。大刘说他有一天读完了本什么书,再走出房间,看着夜空的时候,感觉宇宙一切都变了,我想我当时也是这种深刻的感觉吧。大刘还有一部作品我印象非常深,《赡养人类》(还是《赡养上帝》来着?),里面有一个情节,是父亲为了让孩子活下去,去了一台机器里,把自己的身体拆解成了最基本的水和蛋白质之类的物资,供孩子食用。那一年我初二,十三岁的年纪,在远离父母的城市上学,学业的压力,无法融入同学之间本地人的小圈子,这些幼稚的经历,让我特别感同身受那种无奈的情绪,记得当时看的我流下了眼泪。当时也没想到,后来会去哈尔滨上学,去了那所号称三分之一中国航天人的母校,后来再看到那些飞船啦,宇航啦,也是有种莫名的参与感。

再下来说说刘慈欣的故事吧。印象里他真的写小说写了好多年,在写《三体》之前他已经是中国科幻最厉害的几个人之一了。他之前的作品我是挨着看过的,非常佩服他的一点就是,他总有很多点子,可以写很多个非常精彩的短篇。点子是科幻的安身之本,如果故事发生的背景并没有很科学的设定,那这部小说换个风格就能变成修仙或者武侠了。我总觉得我会很心疼我的好点子,写个短篇不知道会不会觉得很浪费。国外很多很经典的长篇小说的点子也并不怎么多,比如说《安德的游戏》,比如说《沙丘》,相比之下《三体》简直良心。当然小道消息说刘当时好像误诊了癌症,就把能想到的全压缩到一起了。大刘虽然最近风生水起,但他的小说应该是2000年之前就已经写的很好了,到现在也是二十年了。相信他也是很喜欢写小说吧。

比较好玩一点的是,因为我也是山西人,我就对刘的印象比较深,我记得他好像是阳泉的,百度的李彦宏也是阳泉人。回来的车上讲起来这一点,后座的同学说,另一位博士同学的女朋友和他们讲过这件事情,因为她也是这两个人那个村子的人。话说李彦宏好像是在Buffalo读的PhD,我本科的时候这个学校给我发错了offer信,第一天说congratulation,第二天说sorry发错信了。刘慈欣早年大家叫他大刘,最近好像叫他刘电工的比较多,因为他是在娘子关水电站上班,因为每天比较闲,就写写小说。他也说过,他当时写过程序来模拟三体问题,后来我当了程序员,对于这些,就感觉是那么的亲切。

最后呢,还是抱怨一下。我也算是这么多年科幻小说看过来的人,只是呢,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刘已经成了全国著名人物,而我感觉自己还是那样渺小。那句厚积薄发,有时候也是看命吧,前两周组会上老师鼓励大家努力写代码,讲起了他25年前在Berkeley写PostgreSQL的时候,25年过去了,它成为了业界主流的数据库,所以说,这一切都是需要时间的。大刘写小说肯定也有20多年了。我还是有些悔恨自己虚度了年华,初中的时候因为信息的不发达,看到的纸质的小说都是很高质量的,后来有了手机和网络,看的反而是修仙的网络小说了。小时候的梦想是我也要发表小说,长大以后的我,一有空就躺着,每天最大的运动可能是翻身了。还是要接着努力呀,想要早日发大财,然后我也去写小说,写数据库去。

links

social